洛阳的步兵学校,人们都简称它为“八步校”。
1951年,原先的华北军政大学祁县分校换了个名字,正式叫做“华北军区第三十一步兵学校”。
1952年9月,学校正式改名为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。
洛阳西郊的谷水,1953年开始兴建新的校舍,为的是迎接一所学校的到来。1954年5月,这所学校——第八步兵学校——从山西整体迁至洛阳。 这座新学校的布局,参考了苏联高加索地区的一所哥萨克步兵学校,分为南北两个区域。南区主要用于办公、教学和训练,而北区则是师生的生活区域。
“八步校”的名声因此越来越响亮,它主要负责培训现役步兵连队排级军官和表现突出的士兵,提升他们的军事技能。此外,学校还开设了团营级干部进修班和短期培训课程,让更多军官有机会学习提升。
五五年五月,学校易名为洛阳步兵学校。
1962年6月,这所学校改名为“济南军区步兵学校”,同时被赋予“济字250部队”的代号。
1969年的六月,名为“八步校”的机构结束了它的使命,正式解散。
洛阳外国语学院,大家通常简称为“洛外”。
“八步校”解散后,当年九月,它所在的校舍被张家口的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(代号793部队)接管。与此同时,驻扎在张家口的793部队的学生们复员回家,教职工们则整体搬迁到洛阳,在那里成立了新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。这就是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历史渊源。
洛阳这所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1年成立的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和1938年成立的军委日文训练班。它在1949年正式在北京建校,经历了多次搬迁和更名,最终在洛阳安家落户,发展至今。
1975年,它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,地位得到了提升。
1978年,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。
1986年,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。
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,原名于2017年更改。现在,外语教学已经搬到南京去了,但洛阳校区仍然是信息工程大学的一部分。
洛阳曾经有一所空军干部学校,后来改建成了空军政治学院。 这所学校,培养了无数的空军军官,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1951年1月,河南洛阳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一所重要院校——空军军政干部学校的成立。这所学校拥有军队级别的管理权限,在当时,它是空军里级别最高的学校,地位非常重要。
空军干部学校的名称,在1952年7月正式启用。
一九五二年九月,学校更名为空军政治干部学校。
1954年9月,空军政治学校正式成立,学校也搬到了南京中和桥。
1962年的7月,学校搬到了上海五角场。
它经历了曲折的命运:先是撤销,后又复校,几经辗转,隶属关系和名称也多次变更,最终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教学区。
铁道兵团干部学校,培养了无数为国家铁路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领导骨干。 这所学校为铁路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,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参与并领导了无数大型铁路项目的建设,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,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一九五零年九月一日,北京北新桥迎来了一个新的机构——铁道兵团干部学校,这所学校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师。没过多久,同年十一月六日,学校就搬到了河南洛阳。
在洛阳,铁道兵团干部学校大约办学一年,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抗美援朝期间铁路的抢修工程,培养输送了三千多名学员。
1951年5月,军委决定在石家庄兴建新的校区。年底,也就是12月,学校就搬到了河北石家庄,具体位置在石家庄北二环西路运河桥的西北角。
1954年,学校改名为铁道兵学校。后来,它又经历了更名,先叫石家庄铁道学院,最后成为今天的石家庄铁道大学。
第二工程兵学校,人们也称它为“二工校”或者“洛工”,这三个名字都指同一个地方。
1956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一所工程兵学校,也就是后来的第二工程兵学校。学校从1957年起,一边建设校园,一边招收学生。这所学校的代号是“总字344部队”,拥有师一级的管理权限。
洛阳西边三十里地,辛店公社徐家营(如今是涧西区徐家营村),是第二工程兵学校,简称“二工校”或“洛工”的所在地。学校分成两个区域,东边是教学区,西边是教职工的住宅区。
解放军工程兵有五所军事院校,其中一所位于洛阳,另外四所分别设在长沙、西安、南京和北京昌平。洛阳这所学校,是当时这五所院校之一。其它四所院校,它们的代号分别是341、342、343和345。
1969年,学校被迫关闭,原先的校园和教职工住宅区都归属了兵器工业部5111工厂管理,也就是如今生产大阳摩托车的北易公司的前身。
龙门海军学校,就坐落在洛阳,它附近那条路,人们都叫它“海校路”。
虽然我们对洛阳龙门海校的记载不多,甚至可以说是知之甚少,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。
#智启新篇计划#
